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成功举办“数学与检测技术前沿交叉”论坛
2024-11-27 中心要闻、中心新闻、科研速递 浏览量:570 返回上一级
2024年11月22日,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(以下简称“中心”)主办的“数学与检测技术前沿交叉”论坛在南山区智园崇文园区顺利举行。论坛旨在深化数学与检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,促进科研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。
本次论坛由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乔建永主持,中心主任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出席并致辞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北京大学讲席教授、大湾区大学筹建负责人田刚;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广州南方学院校长、北师港浸大高等研究院院长汤涛;深圳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名誉院长、特聘教授王跃飞;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联合党委书记、附属医院建设办公室主任王鹏飞;国防创新院前沿交叉中心副主任常超;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雷娜;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星;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云松;中心副主任、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张进;中子科学中心主任、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韩松柏;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亮亮;中心CT成像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任秀滨等嘉宾出席。
论坛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序幕,方复全院士代表中心致辞,对莅临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。方院士表示,本次论坛聚焦于数学与成像检测领域的核心技术,汇聚各方力量,共同攻克行业“卡脖子”的技术难题,以期推动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成像检测设备,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。
(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方复全致辞)
论坛上,多位著名教授与学者围绕CT成像设备市场与应用分析、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、光场成像的潜力分析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。
赵星教授详细介绍了CT检测设备在多种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及大湾区市场的广阔前景。田刚院士指出,高铁车轮检测是工业领域的重要应用场景,目前高铁车轮使用寿命为3万小时,优化检测可延长其使用寿命,从而提高经济效益。
常超教授详述了太赫兹技术在医学领域、文物保护与考古领域、军民两用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,并强调了其在术中肿瘤检测中的巨大潜力。以脑胶质瘤为例,传统病理流程需耗时一周,而太赫兹技术可在术中实现10分钟快速成像,大幅缩短诊断时间,降低手术成本和患者痛苦。
雷娜教授提出了将太赫兹技术应用于文物外表检测的新思路,以提升文物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。方复全院士建议,可将光场成像技术与国家博物馆现有技术进行对比,目前博物馆采用德国高清相机多角度拼接的方法,效率较低,光场成像有望在技术效率与精度上实现突破。
(教授、学者们展开深入探讨交流)
整个论坛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前瞻性的思考。方复全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表示,本次论坛为检测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数学力量,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水。他强调,中心将继续发挥其科研优势和引领作用,为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而不懈努力。
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,也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数学与检测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,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。
(论坛圆满落幕)
通讯员:李芳菲